南通市农业农村局

(南通市乡村振兴局)

长者专版 / 南通市农业农村局
动物结核病综合防控技术要点 来源:南通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发布时间:2025-08-01 字体:[ ]

    结核病是由分枝杆菌引起人畜和禽类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它的特征是在多种器官内形成局部组织增生性病变和干酪样的、钙化的结节病变。

    一、常见病原特性

    分枝杆菌主要分成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和禽分枝杆菌三个种。分枝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可在干燥的痰液内生存10个月;在土壤中存活5个月。对热抵抗力差,60℃30分钟即可死亡。对乙醇、紫外线敏感。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主要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和病人,特别是向外排菌的开放型结核病人和病畜。其痰液、粪尿、乳汁和生殖道分泌物中都可带菌,分枝杆菌可以通过污染饲料、食物、饮水、空气和环境而传播。

    (二)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感染,病菌随喷嚏、咳嗽排出体外,漂浮在空气飞沫中,健康人和动物吸入后会发生感染。

    (三)易感动物。本病可危害多种动物。约50种哺乳动物,25种禽类可患病。家畜中牛最易感,特别是奶牛;其次为黄牛、牦牛、水牛、猪和家禽。野生动物中猴、鹿、狮、豹等都有结核病发生。人、牛可相互感染。

    (四)流行特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圈养牛发病较多。饲养水平差、拥挤、通风不好、潮湿、阴暗、过度使用、过度挤奶等多个因素都容易诱发本病。

    三、临床症状

    (一)动物感染结核的临床症状。结核病潜伏时间长短不一,短的十几天发病,长的可达数月甚至数年。通常表现慢性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程进展逐渐显现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咳嗽、消瘦、顽固性下痢和体表淋巴结肿大。

    牛:牛结核病常表现为肺结核、乳房结核、淋巴结核,有时可见肠结核、生殖器官结核、浆膜结核和全身结核。牛发生肺结核时,易疲劳、常有短而干的咳嗽,尤其在清晨吸入冷空气、运动起立时容易见到。随着咳嗽加重,呼吸次数增加到气喘。牛逐渐消瘦,贫血,体表淋巴结肿大,病势恶化时常发生全身性粟粒性结核。胸腹膜发生结核病灶,即所谓的“珍珠病”。

    牛淋巴结核时,淋巴结肿大,而没热没痛。常见于肩前、股前、下颌、咽、腹股沟、颈部等淋巴结。

    牛乳房结核时,乳房淋巴结肿大。乳房有局限性或弥散性硬结,无热无痛。产奶量减少,乳汁呈水样,产奶停止。肠道结核多见于犊牛。表现消化不良,顽固性下痢和迅速消瘦,直肠检查可摸到粘膜上的小结节和边缘凹凸不平的硬块。牛生殖器管产生结核时,发生性机能紊乱,孕畜流产。牛脑及脑膜结核时有神经症状。

    禽:禽结核主要由禽分枝结核杆菌引起,主要危害鸡和火鸡,成年和老鸡多发。其它家禽和多种野禽也能感染。主要表现为消瘦、贫血、鸡冠萎缩,跛行,产蛋停止。病程持续2~3个月,因衰竭或肝破裂死亡。

    猪:猪对禽分枝结核杆菌、牛分枝结核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均易感。猪结核多表现为淋巴结核(颌下、颈、咽、肺门及肠系膜淋巴结),很少出现明显症状。其他脏器可发生结核,表现消瘦,咳嗽等相应的症状。

    四、防控措施

    主要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家畜的结核病一般不治疗,而是采取定期检测、分群隔离饲养、淘汰的综合防治措施;日常重点是防止该病风险传入,及时净化污染畜(禽)群,培育健康畜群。

    重点防治措施。一是加强监测。加大养殖场、屠宰场和交易市场监测力度,及时准确掌握病原分布和疫情动态,科学评估风险,逐步建立完善奶牛个体档案和可追溯标识,对感染牛及时追踪溯源,并对溯源牛群进行持续监测。二是加快推进净化工作。制定净化实施方案,分区域、分步骤推进牛结核病净化工作。对养殖场户实行分类指导、一场一策、逐步净化,有计划地开展防治工作。三是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指导养殖场户加强生物安全防控,落实人车物和畜禽移动管控、日常消毒措施,发现牛结核阳性病例,按照《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进行处置。四是加强奶牛群体风险监测。支持奶牛养殖场户开展牛结核病自检,探索建立生鲜乳牛结核病等病原微生物风险监测评估制度。

    五、公共卫生

    人结核病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病人大多是幼儿、儿童。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和消化道。最常见的是肺结核。病人表现疲劳、乏力、发热、体重减轻、盗汗、胸痛、咳嗽等,后期有咯血现象。

    人结核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是:早期发现,严格隔离,彻底治疗;新生儿普遍接种卡介苗;牛奶应采取煮沸或巴氏消毒后饮用;从事特殊职业的高危人群,除免疫接种外,应做好个人防护。结核病人不能从事动物养殖工作。(来源:江苏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