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农村行业动态 > 畜牧兽医

“羊”光大道上的南种北引:“海门白山羊”安家落户“西北江南”勉县肉羊改良提质引入“活水新源”

来源: 海门区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4-10-25 字体:[ ]

随着党中央“东西部协作”战略的稳步推进实施,我区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组织派遣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的支农团队,远赴千里之外的勉县开展“组团式”援派工作,持续为“海勉协作”输送“新鲜血液”,为勉县“三农”发展贡献新时代“海门力量”。

支农干部们肩负着区委区政府和全区人民的重托,跨越崇山峻岭,将技术引领的触角从江海平原延伸至千里之外的秦岭大地,促成带有“江海印记”的产业项目在勉县广袤的大地上落地开花,蓬勃发展。截至目前,越来越多的“海门元素”推动勉县驶入乡村振兴“快车道”,真正实现把群众牢牢镶嵌在致富产业链上,彰显了我区在全面纵深推进“海勉协作”新征程上的奋进之举。

今年57岁的高级畜牧师杨卫星是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来自海门港新区兽医站,是我区援勉支农人员的典型代表。他深耕基层畜牧兽医工作30多个春秋,积累了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是一位技术能力过硬的“老兽医”。2023年8月,新一轮苏陕协作号角吹响,杨卫星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对口援勉支农号召,接过海勉协作“接力棒”,从黄海之滨远赴千里之外的秦岭大地,前往勉县畜禽产业发展中心挂职。2024年8月,杨卫星主动请缨,再次被组织上委派援陕。带着对勉县人民的深厚感情,作为援勉支农团队队长的他又一次乘上西行的列车,参与为期半年的对口协作援派支农工作,继续在勉县大地上挥洒汗水,散发光热。

通过深入基层实地走访,杨卫星了解到,勉县当地山羊养殖虽然已有多年的历史,但羊品种多为生长速度慢、繁殖率较低的本土品种,优质种羊数量稀缺,且多为分散的小规模种植,养殖技术含量低,未能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模式,显著影响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制约当地产业发展。杨卫星意识到,做大做强肉羊产业,促进山羊产业良性发展,必须优化品种结构,发展优质良种山羊,推动传统山羊养殖向质量型、品牌型转变,才能占有市场的高份额。对此,杨卫星抓住“海勉协作”这个契机,积极探索山羊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考虑让国家级畜禽资源保护品种——“海门山羊”项目在勉县落地结果,并通过开展引种扩繁养殖试验示范,提高“海门山羊”金字招牌的影响力,造福勉县人民。为此,他主动出击,牵线搭桥,与我区长江三角洲白山羊保种繁殖研究所等单位和部门进行沟通,不辞辛劳争取到“苏陕协作海勉农业产业园(海勉1号山羊养殖基地)”项目立项。

该项目位于秦岭南麓、毗邻汉江的勉县元墩镇喇家寨社区,项目投资360万元,通过项目资金引领,实施羊场提档升级工程,新建“海勉1号”山羊养殖基地7000㎡,建设标准化羊舍3200㎡,可容纳3000只羊,坚持不断完善羊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顺利引进优质山羊品种筑牢产业根基。项目引进了50只海门山羊种羊,将“海门元素”融入勉县畜牧业,并通过与当地山羊品种“秦巴山羊”进行杂交改良,改良当地山羊品种,打造山羊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新样板,确保每年有2000只成品羊出栏,创造80万元/年的利润,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海勉1号”项目是在东西部协作背景下,“海勉合伙人”千里同心,携手奋进助力勉县产业创新、乡村振兴的一次大胆尝试,得到了海勉两地领导的共同支持。杨卫星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领路人”,在他的努力争取下,该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开创了勉县特色养殖的先河,为进一步推广和传播海门山羊文化,实现勉县山羊产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开拓了新路。据杨卫星介绍,“海门山羊”项目成功安家落户勉县大地,不仅能带动产业帮扶,更能促进消费帮扶,成为勉县乡村振兴路上的“领头羊”。这也标志着“海勉协作”在山羊高质量繁育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勉县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树立标杆的同时,更为勉县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安全、优质的肉羊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