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来源: 南通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3-12-05 10:17 累计次数: 字体:[ ]



关于印发南通市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局各相关处室,各相关事业单位: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成效,加快建设一支“懂农业、爱钻研、善推广”的新时代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提供科技装备支撑,经研究,决定组织实施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三年行动,确定“豆油产能(单产)提升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等8个行动项目,实施期为2023年7月—2026年6月。现将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抓紧组织实施。

附件:1.豆油产能(单产)提升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实施方案

2.稻麦绿色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实施方案

3.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新模式研究与推广实施方案

4.河蟹产业链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推广实施方案

5.条斑紫菜良种推广应用及配套技术集成示范实施方案

6.白羽肉鸡标准化养殖、加工示范区构建及配套养殖技术集成与推广实施方案

7.基于保持生态的滩涂贝类采捕机械示范应用实施方案

8.江苏沿海地区优质水产品的品质与养殖环境抗生素残留检测标准研究实施方案


南通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11月23日   

附件1:

豆油产能(单产)提升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实施方案

责任部门:南通市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

一、研究推广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油料产需缺口不断扩大,产品自给率不断下降,对外依存度保持高位。党中央高度重视大豆油料生产发展,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加力扩种大豆油料”。切实提高大豆油料产能,拎稳中国人的“油瓶子”,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

南通是全省豆油优势产区,油菜面积占全省近四分之一,大豆面积占全省四分之一多,但大豆油料产能提升上还存在弱项。品种上,通过审定的、适合本地夏播的大豆品种少,试验筛选品种普遍产量低、抗病性差;油菜品种多乱杂、同质化现象严重,高含油率品种应用率不足20%。技术上,豆油生产栽培技术粗放,全程机械化、科学合理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应用率不高。因此,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通过品种创新、技术集成等措施显著提高大豆和油料单产,实现豆油料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对保障食用油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主要内容

(一)技术路线

针对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围绕绿色高效轻简化目标,开展豆油高效种植模式的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实现“油料产能、技术支撑能力”双提升的产业发展目标。建立学科融合、产业融合的技术集成推广模式,实施观摩培训和线上新媒体宣传等现场和现代“两结合”的推介方式,加速技术进村入户到田。

(二)核心技术集成推广

通过品种征集、产量品质抗性鉴定、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筛选适宜南通生态条件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新品种。根据品种特征特性,围绕适宜播期、精量播种、群体配置、化控调节、肥料运筹等开展技术试验研究示范,形成豆油高效栽培技术。

(三)配套技术集成推广

以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为目标,通过开展种子包衣、土壤封闭、生物农药筛选等技术试验,集成豆油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通过开展播种机性能对比、机收减损等试验,筛选适宜南通地域特色的豆油播栽、联合收获、分段收获等机械,集成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四)集成的技术体系

结合品种特性、种植模式,围绕绿色高效生产目标,系统集成旱茬油菜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稻茬油菜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大豆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等。

(五)项目实施创新点

油菜上,通过筛选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优质专用、兼用品种,形成以油用为主体,以“菜+油/肥”“花+油/肥”“菜+花+油/肥”为特色的轻简高效利用技术模式;展示示范适新技术、油菜毯状育苗机械移栽技术、油菜智慧化生产等关键技术。大豆上,以单产提升为目标,推广大豆精量播种技术。

三、项目预期目标

通过项目实施,每年建立千亩示范片8—10个,百亩示范方20—30个。制定技术规程5—8个,模式图2—5个,发表文章5—10篇。选育大豆品种1—2个,大豆商品用种率由现在的40%提升至60%,大豆单产提升10—15%。高含油油菜品种覆盖率由20%提升至40—50%;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率由现在的30%提高到50%;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率从现在的2%提升到10%,单产提升10—15%;移栽油菜单产提升5%。

四、项目实施措施

(一)建立示范推广基地

依托项目实施建设一批百亩攻关方、千亩示范片,强化村组核心基地(整村推进)、乡镇示范片、县(市)辐射区“三级联动”的示范带动机制,依托基地进行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2023年秋播完成油菜千亩片创建6个、落实油菜品种比较试验5个。

(二)构建技术集成推广体系

组建技术集成推广团队,建立学科融合、产业融合的技术集成推广模式。创新推广方法,创建“农技耘、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宣传渠道。2023年12月底前完成体系建设,细化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时间进度。

(三)开展技术培训与推广

适时发布技术意见,发放技术资料,举办技术培训班,开展现场观摩培训活动。2023年秋播期间,发布油菜生产相关技术意见4期,组织参加油菜生产技术培训1期。

五、项目推进机制

南通市作栽站牵头,联合扬州大学农学院、省农科院经作所、市植保站、市农机推广中心、各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等单位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项目实施。南通市作栽站主要负责方案制定、项目实施等,扬大农学院、省农科院经作所和江苏沿江所负责技术服务并提供技术支撑,市植保站和农技推广中心负责技术研究与集成,各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基地建设及示范辐射。

具体分工如下:

姓名

单位名称

职务、职称

在项目实施中拟承担的工作

郁伟

南通市作栽站

站长、正高级农艺师

牵头组织项目实施

朱秋丽

南通市作栽站

农艺师

负责项目油菜相关工作

张淋翔

南通市作栽站

农艺师

负责项目大豆相关工作

陈新

省农科院经作所

研究员

大豆技术研究与培训

左青松

扬州大学农学院

教授

油菜技术研究与培训

王学军

江苏沿江所

研究员

大豆技术研究与培训

潘培培

市植保站

农艺师

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

陆建

市农机化推广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机型对比与机收减损

黄金金

海门区作栽站

站长、高级农艺师

基地建设、本地区项目实施

董芙荣

启东市作栽站

站长、高级农艺师

基地建设、本地区项目实施

吴永军

通州区作栽站

站长、正高级农艺师

基地建设、本地区项目实施

唐进

海安市作栽站

站长、正高级农艺师

基地建设、本地区项目实施

朱从海

如皋市作栽站

站长、正高级农艺师

基地建设、本地区项目实施

沈华

海门区作栽站

副站长、正高级农艺师

技术研究与集成

陆娟娟

启东市作栽站

高级农艺师

技术研究与集成

顾娟

通州区作栽站

高级农艺师

技术研究与集成

顾军

通州区作栽站

高级农艺师

技术研究与集成

朱鹏飞

如东县作栽站

农艺师

技术研究与集成

丁亚玲

如皋市作栽站

高级农艺师

技术研究与集成

吴中华

海安市作栽站

正高级农艺师

技术研究与集成

六、项目资金来源

部级耕地轮作项目、油菜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项目、省级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项目、南通市粮油高产竞赛项目。

附件2:

稻麦绿色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实施方案

责任部门:南通市耕地质量保护站

一、研究推广的必要性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农业绿色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根据《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2》,2012—2021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3.46提升至77.53,生态环境安全、绿色产品供给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稻麦是南通的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中具有“压舱石”地位。近年来,南通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配套推广良种良法,充分挖掘稳产增产潜力。2022年全市粮食总产突破68亿斤,其中水稻小麦播种面积559.6万亩、总产55.5亿斤,分别占粮食面积和总产的69.5%和81.4%。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好绿色发展新路子。2022年,全市化肥使用量20.05万吨,较2020年削减1.45%,农药使用量8668.7吨,削减3.4%,耕地质量等级4.17等,提升0.11等;全市稻麦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6.1%,省级稻麦绿优基地336万亩。

但也要看到,稻麦绿色生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与党中央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部分地区稻麦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问题突出,绿色技术集成创新不够,农业生产方式仍然较粗放;人多地少、复种指数高,农田长期处于高强度、高产出、高负荷“三高”利用状态,耕地质量不断下降;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减肥不减产、减药不减效”压力增大。因此,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展稻麦绿色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统筹保供给、保生态、保安全,意义重大。

二、项目主要内容

《稻麦绿色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围绕稻麦产业发展需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从化肥减量增效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方面,强化化肥农药科学合理使用,提高利用效率,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具体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一是聚焦稻麦绿色优质生产,开展生态调控、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和集成优化,分区域、分作物集成推广一批以生态区域为单元、作物生长全程为主线、简单易操作、经济实用性强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形成稻麦全程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加大高效低风险和环境友好型化学药剂筛选及科学用药技术研究,强化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宣传与推广。

二是结合稻麦产业布局、高产创建和攻关竞赛,重点建设一批病虫害绿色防控基地和稻麦田周年杂草综合治理示范区。按照“开展一批新技术新产品试验示范、建设一个绿色防控核心展示区、举办一场绿色防控观摩培训会、打造一个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四个一”要求,将绿色防控基地和杂草综合治理示范区逐步建设成为先进技术模式集成展示窗口和绿色防控宣传培训平台。

三是聚焦稻麦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三新”集成推广,加强绿色技术组装集成,转变传统施肥方式。重点示范推广水稻侧深施肥、小麦种肥同播、有机肥机械化施用等技术,推动有机无机结合、农机农艺融合、缓效速效配合、水肥耦合。加大缓控释肥、水溶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新型功能性、增效肥料和水稻侧深施肥机、有机肥抛洒机等先进适用施肥设备的研发推广力度,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肥料产品和施肥装备优化升级。

三、项目预期目标

本项目旨在通过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到2025年形成能够覆盖全市70%稻麦种植面积、以“高产、优质、经济、环保”为导向的现代绿色生产技术体系。

在化肥减量增效上:围绕提高稻麦肥料利用率,开展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等绿色高产高效试验示范;化肥施用量较2020年削减3%以上;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稻麦有机肥施用面积占比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推广施肥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机具,全面提升稻麦科学施肥水平,稻麦化肥利用率达到43%以上;发表相关论文2—3篇,制定地方(团体)标准1—2项。

病虫害绿色防控上:围绕优化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开展天敌昆虫、生物农药、理化诱控产品试验示范;稻麦农药使用量较2020年削减3%以上;稻麦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60%以上;病虫害统防统治在稻麦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示范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实现全覆盖;发表相关论文2—3篇,制定地方(团体)标准1—2项。

四、项目实施措施

2023年8月—10月,成立项目协作组;开展技术集成,构建“稻麦绿色生产技术”整体框架,明确核心技术攻关方向。

2023年10月—2024年10月,开展相关技术试验研究,制定技术地方(团体)标准1—2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3篇;集成化学肥料减量增效、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核心技术;建成高产攻关田、百亩核心方、千亩示范片并进行技术示范推广,初步形成“稻麦绿色生产技术”体系。

2024年10月—2025年10月,进一步开展相关技术试验研究,制定技术地方(团体)标准1—2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3篇;完善化学肥料减量增效、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核心技术,建成高产攻关田、百亩核心方、千亩示范片并进行技术示范推广,形成适合本地区“稻麦绿色生产技术”体系。

2025年10月—12月,进行阶段性总结,收集整理项目台账资料。

2026年1月—6月,形成项目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开展项目成果评价。

五、项目推进机制

南通市耕地质量保护站(南通市植物保护站)牵头,南通市植物保护站、如皋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安市耕地质量保护站、海安市植物保护站、如东县土肥站、如东县植物保护站等单位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项目实施。

具体分工如下:

项目组

姓名

单位名称

职务、职称

任务分工


李世峰

南通市耕地质量保护站、南通市植物保护站

站长、正高级农艺师

牵头组织项目实施

化学肥料减量增效项目组

刘铠鸣

南通市耕地质量保护站

农艺师

项目组负责人

王志强

南通市耕地质量保护站

高级农艺师

技术研究与集成

洪春花

南通市耕地质量保护站

工程师

技术研究与集成

苏建平

如皋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站长、正高级农艺师

本地区项目实施

谢瑞斌

海安市耕地质量保护站

站长、高级农艺师

本地区项目实施

石佑华

如东县土肥站

站长、正高级农艺师

本地区项目实施

于正茂

通州区耕地质量保护站

站长、高级农艺师

本地区项目实施

陈赛晶

海门区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

站长、农艺师

本地区项目实施

施红杰

通州湾三余镇农合服务中心

主任、农艺师

本地区项目实施

江泾

启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站长、助理农艺师

本地区项目实施

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项目组

潘培培

南通市植物保护站

农艺师

项目组负责人

陈伟玮

南通市植物保护站

八级职员

技术研究与集成

徐琳雅

南通市植物保护站

八级职员

技术研究与集成

吴小兵

如皋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站长、正高级农艺师

本地区项目实施

孟爱中

海安市植物保护站

站长、高级农艺师

本地区项目实施

蔡超

如东县植物保护站

站长、高级农艺师

本地区项目实施

张宏军

通州区植物保护站

站长、正高级农艺师

本地区项目实施

陆慧

海门区植物保护站

站长、高级农艺师

本地区项目实施

曹敏

通州湾三余镇农合服务中心

农艺师

本地区项目实施

王利华

启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副主任、农艺师

本地区项目实施

六、项目资金来源

省级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建设项目; 省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建设、稻麦田草害综合治理示范区项目;省级稻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省级转移支付资金项目(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专项资金);其他专项资金。

附件3:

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新模式研究与推广实施方案

责任部门:南通市园艺蚕桑指导站

一、研究推广的必要性

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系采用工厂化的生产方式,通过饲喂人工饲料使家蚕顺利生长发育完成生活世代的饲育模式。我市自2010年开启探索家蚕人工饲料育技术以来,通过多期次1—2龄、1—3龄小蚕人工饲料共育和全龄人工饲料养蚕,初步改变了人们对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认知,业已成功推广小蚕人工饲料共育,在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应用方面也取得重大进展,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已成未来养蚕业发展方向。

全龄饲料养蚕技术集成了小蚕共育技术、家蚕配合饲料生产加工技术、饲料养蚕技术、清洁环境下的消毒防病技术以及蚕室智能环境控制技术,其核心是在农村现有生产条件下,采用配合饲料代替桑叶饲喂家蚕,实现全年不间断的规模化、工厂化养蚕。

通过推广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可大幅减轻栽桑养蚕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破解蚕桑从业人员老化、“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带来的瓶颈制约,逐步实现全年不间断的规模化养蚕,实现养蚕农民职业化,从而带动蚕桑业转型升级。

二、项目主要内容

(一)技术路线

1.核心技术。

(1)饲料小蚕共育技术。1—3龄采用配合饲料集中饲育(共育),省工70%以上,可实现小蚕共育规模化有利于夺取蚕茧优质高产。

(2)饲料全龄饲育技术。采用配合饲料实现全龄饲育,省工70%以上,一年可养蚕10批以上,可实现养蚕常年化、规模化,蚕农从中取得规模效益,促进养蚕农民职业化。

(3)适应性蚕品种与配套的饲料组合。蚕品种重点选用菁松×皓月、优食一号、广食一号等,配套使用稳定的低成本饲料,推动蚕茧优质稳产。

(4)蚕室智能环境控制。通过物联网控制系统或自动化控制系统对加(降)温设备、加(除)湿设备及照明设施与换气设备等进行有效控制。

2.配套技术。

(1)桑叶粉生产技术。桑叶粉质量直接影响蚕对配合饲料的摄食性能,甚至事关养蚕成败。因此,要求鲜桑叶原料无毒、无污染、无虫口,采、运、加工过程中,做到快、轻、准,力保桑叶营养成分不流失、不损失、不变质。

(2)低成本饲料加工技术。饲料成本关系配合饲料养蚕的效益,采用低成本配合饲料配方是养蚕得以持续实施的关键。控制饲料中的桑叶粉含量,采用桑枝粉替代纤维素、淀粉替代琼脂技术,同时科学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3)消毒防病与卫生措施。蚕室和蚕座高效安全消毒防病、蚕病远程诊断及综合防治以及设施化安全饲养等均与养蚕成败关系密切。养蚕须全程注意防病卫生,推荐应用蚕用新型消毒药品、紫外线消毒、饲养设施安全等技术,严禁饲蚕人员身体接触调制好的饲料。

(二)开展的技术研究

1.适应蚕品种食性的饲料组合及低成本加工技术研究。研究适合引选饲育蚕品种食性的配套稳定的饲料配方。

2.蚕室改造与环境控制技术研究。通过物联网或自动化控制系统对加(降)温设备、加(除)湿设备及照明设施与换气设备等进行有效控制。

3.循环式养蚕设备与给饵设备开发。用平台代替传统的蚕匾或芦簾,采用输送线加提升机方式来实现养蚕平台在蚕室内的循环,需要进行饲育操作时,通过传输装置,将养蚕平台移至饲育操作间,所有的饲料操作在饲育操作间内完成。养蚕给喂饲料由给饵机完成,将预制好的蚕饲料,通过喂料机的送料机构将蚕饲料挤压成适合喂养的形状。喂料机平台由电机丝杠驱动,可左右移动,满足平台上家蚕的饲喂需求。

4.扶持建设100户蚕业家庭农场或养蚕大户,完成全龄饲料养蚕所需设施及配套设备的添置、更新、改造和安装,开展全龄饲料养蚕,直至蚕上蔟结茧,所产蚕茧由海安鑫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订单收购。

三、项目主要预期目标

集成创新饲料养蚕模式与技术体系,探索“公司+高校院所+基地(蚕业家庭农场、养蚕大户)”、“企蚕共养”技术服务新模式,采取“专家团队+蚕技人员+蚕业家庭农场/养蚕大户”服务方式,构建集新技术和新品种示范推广、技术物资供应于一体的服务体系,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稳定和发展蚕桑生产,提高土地、养蚕场地等资源利用率。推广饲料蚕2000张/年,产茧80吨/年,节约桑园用地600—700亩/年。推广饲料蚕新品种1—2个、饲料养蚕技术2—5项。项目完成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篇,申报省农业技术推广奖励。

四、项目实施措施

项目建设将于海安市开发区、高新区、李堡镇、大公镇、墩头镇、南莫镇、曲塘镇等地遴选100个左右蚕业家庭农场(或养蚕大户)与海安鑫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实施。1—3龄期小蚕由海安鑫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组织集中共育,4—5龄期及上蔟营茧由蚕业农场(或养蚕大户)分户饲养,所产蚕茧由海安鑫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订单收购。蚕户所需养蚕饲料均由海安鑫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负责加工制作和供给,海安鑫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同时负责对养蚕户的技术服务指导。

具体实施计划安排如下:

2023年制订项目方案、开展采购招标程序,遴选有意向参与实施的蚕业农场或养蚕农户;调试智能养蚕设备,开展小批量生产。

2024年改扩建智能养蚕厂房,定制设备;系统进行升级更新改造100户蚕业家庭农场(或养蚕大户)设施、设备;蚕业家庭农场(或养蚕大户)合计饲料养蚕2000张。

2025年正常化生产运行;项目资料收集整理,项目审计、验收。

五、项目推进机制

南通市园艺蚕桑指导站牵头,联合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苏州大学蚕桑研究所、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安市蚕桑技术推广站等单位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项目实施。

具体分工如下:

姓名

性别

专业

职称

所在单位

工作任务

潘时山

微生物

高级农艺师

南通市园艺蚕桑指导站

项目主持

孙道权

管理

副董事长

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副主持

韩益飞

蚕桑

推广研究员

如东县蚕桑指导站

技术总监

王 军

蚕桑

推广研究员

海安市蚕桑技术推广站

项目实施、成果推广

严松俊

蚕桑

推广研究员

南通市园艺蚕桑指导站

项目实施、成果推广

范钦银

管理

总经理助理

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实施协调

秦卫东

管理

经理

海安鑫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实施联络

黄俊明

蚕桑

推广研究员

海安市里下河区域农技服务中心

项目实施、成果推广

邱训国

蚕桑

高级农艺师

南通市园艺蚕桑指导站

项目实施、成果推广

黄锦秋

园艺

农艺师

南通市园艺蚕桑指导站

项目实施、成果推广

周丹婷

林业

农艺师

南通市园艺蚕桑指导站

项目实施、成果推广

六、项目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400万元,其中:申请科技推广示范项目财政资金200万元,用于设备、设施系统升级改造,海安鑫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用于补贴人工饲料生产成本,反哺蚕业家庭农场或养蚕大户。

附件4:

河蟹产业链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推广实施方案

责任部门:南通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

一、研究推广的必要性

河蟹产业是我市最具特色与影响力的水产主导产业。一是资源禀赋优。我市沿海滩涂蟹苗繁育土池面积超1万亩,育苗主体90家左右,年育蟹苗量50多万公斤,占全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二是规模大。全市蟹种养殖面积3.7万亩,年产量9000多吨,产值超40亿元。三是产业全。依靠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带动,通过细化产业分工,现已初步形成涵盖蟹苗繁育、蟹种培育、成蟹养殖、产品加工等多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

面对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市河蟹产业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养殖品种适应环境研究不够。应进一步加强河蟹种质研究,培育出养的大、长得快、病害少、吃得鲜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二是成蟹养殖集约化程度不高。应进一步重点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池塘生态养殖模式更新、养殖精准化生产,增强河蟹养殖标准化水平及抗风险能力。三是河蟹品牌建设有待加强。应打造南通河蟹品牌,提升知名度。四是河蟹加工刚刚破题。

二、项目主要内容

项目针对近年来河蟹产业面临的亲本以大充小、蟹种质量差、成蟹养殖标准化低等问题,进行河蟹产业链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推广,开展土池人工繁育、扣蟹生态高产培育、成蟹生态高效养成等技术与模式研究试验,提高河蟹优良品种覆盖率、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推广覆盖率,助推河蟹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一)技术路线

河蟹亲本选育—土池人工育苗—蟹种培育—成蟹养殖—河蟹加工。

(二)核心技术

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亲本,进行土池人工繁育、扣蟹培育、成蟹养殖试验,总结适合南通地区的养殖模式,提高河蟹养殖覆盖面。

(三)配套技术

1.蟹苗繁育。协同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通过研究土池人工育苗时亲本选择、亲蟹抱卵管理、幼体培育、大眼幼体淡化出苗等技术,集成河蟹土池人工高效育苗技术。

2.扣蟹养殖。以启东市惠萍镇为核心区域,推进蟹苗安全投放、水质调控、水草栽培、机械增氧等扣蟹生态高产培育技术,形成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扣蟹养殖惠萍模式。

3.成蟹养殖。通过开展河蟹罗氏沼虾、河蟹小龙虾等多品种生态套养试验、河蟹单养试验、不同水草搭配种植模式试验等,总结形成南通地区优质河蟹“1132”生态高产培育模式,重点推广先进养殖模式,发展成蟹健康养殖,推动我市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

4.水质调控。开展水温、pH、盐度、溶解氧、氨氮等水质指标参数监测,研究适宜育苗的水质指标,提高育苗成功率。

5.水草管护。协助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开展伊乐藻、轮叶黑藻、喜旱莲子草等水草种养试验,探索适合河蟹养殖的不同水草搭配种养模式。

6.病害防治。协同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展河蟹养殖病害监测、河蟹颤抖病快速检测试纸条研发,建立河蟹养殖病害预警预报机制,降低河蟹病害发生率,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四)创新点

通过集成推广河蟹土池人工繁育、扣蟹生态高产培育、“1132”蟹虾鱼生态高效养成等技术与模式,提高河蟹优良品种覆盖率、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推广覆盖率,实现河蟹养殖高经济效益与高生态效益双目标,提高产业融合度,形成河蟹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亮点。

三、项目预期目标

制定南通市河蟹育苗技术操作规范,发表河蟹育苗、养殖相关文章3篇,研发河蟹颤抖病快速检测试纸条,推广繁育技术2000亩,扣蟹养殖面积3000亩,成蟹养殖面积2000亩。

一是蟹苗繁育。在以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如东基地为主的沿海地区,重点推广河蟹土池人工高效育苗技术,推广高效人工育苗技术2000亩,成为省内优质河蟹种苗规模化繁育核心区。

二是扣蟹养殖。推广扣蟹生态高产培育技术,推广面积3000亩,形成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扣蟹养殖惠萍模式。

三是成蟹养殖。集成“1132”生态高产培育模式技术,推广成蟹养殖面积2000亩,推动我市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河蟹加工。推进蟹黄、蟹肉等加工产品开发。

四、项目实施措施

联合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等科研力量,重点围绕种质、养殖技术、养殖模式、病害防控、饲料和装备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研讨与协同攻关,加快河蟹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进度,促进绿色养殖技术、养殖尾水治理技术、水产养殖用药减量等技术升级和推广,实现生产技术水平整体跃升,实现河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2023年7月—2024年1月,开展扣蟹生态高产培育试验,形成扣蟹养殖惠萍模式总结。开展1期河蟹健康养殖技术培训班,发表1篇扣蟹养殖文章;

2024年1月—3月,进行河蟹深加工产品开发,加工蟹黄酱等;

2024年1—5月,联合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开展河蟹亲本培育、人工繁育蟹苗工作,总结创新技术,形成南通市河蟹繁育总结报告。举办1次现场观摩会,发表1篇河蟹育苗文章,编写南通市河蟹育苗技术操作规范;

2024年3月—2025年2月,以南通巴道农牧有限公司为核心,推进河蟹池塘标准化改造,开展河蟹生态高效养殖试验,进行多品种套养试验、水草配搭种植试验,总结最优混养模式技术。同时推广河蟹土池生态育1000亩、扣蟹生态高产培育技术1000亩。举办1期培训班,发表1篇河蟹健康养殖模式文章;

2025年2月—12月,推广河蟹生态土池育苗技术1000亩,扣蟹生态高产培育技术2000亩,优质河蟹生态高效培育技术2000亩。举办1期培训班。

五、项目推进机制

南通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牵头,联合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启东龙泰蟹苗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单位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项目实施。南通市水产站主要负责项目实施,省海洋所、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等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支持,启东龙泰蟹苗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企业负责项目具体试验开展工作。

具体分工如下: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职务/职称

人员分工

钱进

1966.09

南通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

站长/研究员

统筹项目实施

徐梦雪

1992.12

南通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

工程师

负责项目实施

周军

1978.11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主任/研究员

扣蟹、成蟹养殖

方苹

1979.11

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

科长/研究员

病害监测

张志伟

1977.01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主任/研究员

苗种繁育

朱赟杰

1989.11

南通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

工程师

参与项目实施

倪晓艳

1980.03

南通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

工程师

参与项目实施

徐宗平

1979.10

南通市海门区水产技术指导站

站长/高工

参与项目实施

蒋建斌

1976.06

南通市通州区水产技术指导站

站长/研究员

参与项目实施

胡振新

1985.11

启东市渔业技术推广站

站长/工程师

参与项目实施

刘坤

1994.09

南通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

助理工程师

参与项目实施

祝斐

1987.09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苗种繁育

徐辉

1969.11

启东市龙泰蟹苗养殖专业合作社

总经理

负责苗种繁育、扣蟹养殖

王光玉

1976.10

南通市海门区美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总经理

负责成蟹养殖

六、项目资金来源

项目经费由江苏现代农业(河蟹)产业技术体系如东推广基地资助及企业自筹配套。

附件5:

条斑紫菜良种推广应用及配套技术集成示范实施方案

责任部门:南通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

一、研究推广的必要性

条斑紫菜为我市海水养殖支柱产业,拥有种苗、栽培、加工、市场营销等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近年来,受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我市紫菜减产歉收趋势明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种质资源混杂。自留种占40%左右,种质退化,抗病、抗逆能力下降。新品系少,不完全适应不同栽培模式和栽培海区的海况;特性性状品系缺乏,不适应市场对产品的高品质和多样化的需求。二是育苗技术滞后。温度、光照、氮磷等关键环境因子调控手段不够精准,壳孢子采苗稳定性差,生产结果偶然性风险高。三是栽培病害频发。紫菜病烂导致30%以上养殖筏歉收或失收,目前对致病环境、病原因子研究不够,缺少监测预警平台和有效的防控措施。四是产品形态单一。二次加工产品仍以烤紫菜、调味紫菜为主,休闲即食产品形态不够丰富,产品出口外销率在70%以上,国内消费需求偏低。

二、项目主要内容

(一)技术路线

   (图略)

(二)核心技术(良种选用)

协同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做好条斑紫菜新品种(系)选育工作,进行海上栽培对比试验,筛选品质良好、抗逆性强、具稳产优势、适合南通地区推广栽培的品种,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提高良种覆盖率。

(三)配套技术

1.种苗繁育。协同常熟理工学院通过采集丝状体生长发育相关生理参数,研究光照、温度、水流、营养盐等组合调控方法,促进丝状体生长发育和壳孢子采苗适时、大量、集中放散,提高壳孢子采苗效率。

2.栽培技术。协同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开展新型网帘、绿藻消杀装置等栽培机械设备的研发与改进。推广使用备用网,开展酸处理试验,减少病烂对栽培的影响。开展浒苔绿潮防控试验,获取有效防藻材料工艺。

3.病害防控。协同江苏海洋大学开展紫菜栽培病原微生物分离实验和海洋环境因子调查,分析可能导致病害的病原和关键环境因子。试点紫菜栽培灾害病烂预测预警机制,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降低海上栽培风险。

4.精深加工。协同南京农业大学研发紫菜产品与主粮相结合的生产工艺与技术,开发紫菜酱、紫菜饮品等新产品,大力发展夹心海苔、海苔卷、调味海苔等多元化休闲即食产品,丰富产品种类,扩大消费范围。

(四)创新点

通过应用种质创新、良种种藻专属培育供种、种苗高效培育等核心技术,有效提高良种覆盖率,种苗培育效率;配套栽培、病防、加工技术研发,有助于条斑紫菜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三、项目预期目标

选育条斑紫菜新品种(品系)1个以上,良种推广面积3000亩,示范种苗高效培育和壳孢子采苗技术3000平方米,壳孢子采苗效率提高10%以上。开展备用网应用面积200亩,浒苔绿潮防控覆塑PVC缆绳试验面积200亩,机械除藻面积200亩。进行栽培病烂病原和环境因子调查,建立病害预测预警和防控技术。引进建设炒海苔加工线3套,年产海苔拌饭等产品11万箱,新增海苔卷生产线2套,年产海苔卷2万箱。集成条斑紫菜种苗高效培育、病害防控、机械除藻等技术3项,发表论文4篇。

四、项目实施措施

加强与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校的协同配合,进行良种选育、种苗繁育、栽培技术、病害防控和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协同攻关,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通过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技术指导服务,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实现生产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和生产效益的有效提升。

2023年条斑紫菜良种推广面积1000亩,开展种苗培育关键因子研究,示范种苗高效培育面积1000平方米。开展覆塑PVC缆绳试验200亩。举办培训班1期,培训50人。发表论文2篇。

2024年条斑紫菜良种推广面积1000亩,种苗高效培育面积1000平方米,备用网应用面积200亩。进行栽培病烂病原和环境因子调查,开展机械除藻面积200亩。举办培训1期,发表论文1篇。

2025年条斑紫菜良种推广面积1000亩,种苗高效培育面积1000平方米。优选适用性良种1个,开展对比试验。初步建立紫菜病害预测预警和防控技术。引进建设炒海苔、海苔拌饭、海苔卷生产线。举办培训1期,发表论文1篇。

五、项目推进机制

南通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牵头,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常熟理工学院、南通宏顺水产品有限公司、海安兰波实业有限公司等单位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项目实施。构建以研究机构为技术支撑、市(县)水产推广机构为技术推广主体,龙头企业为成果转化平台的示范推广机制。

具体分工如下: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单位

职务/职称

分工

陆勤勤

1964.12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所长/研究员

统筹项目实施

钱 进

1966.09

南通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

站长/研究员

统筹项目实施

朱赟杰

1989.11

南通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

工程师

负责项目如东区域工作

周 伟

1982.11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主任/研究员

种质资源与育种

张 涛

1979.01

常熟理工学院

副研究员

种苗培育

胡传明

1980.12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研究员

栽培技术

徐军田

1979.01

江苏海洋大学

副校长/教授

环境监测与病害防控

陈志刚

1971.12

南京农业大学

教授

流通加工与质量控制

徐梦雪

1992.12

南通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

工程师

负责项目海安区域工作

杨信明

1965.01

南通宏顺水产品有限公司

总经理/工程师

负责示范基地育苗、栽培、加工

李林泽

1983.10

海安兰波实业有限公司

总经理/工程师

负责示范基地育苗、栽培、加工

六、项目资金来源

项目相关经费由国家藻类产业技术体系、江苏省紫菜产业技术体系资助。

附件6:

白羽肉鸡标准化养殖、加工示范区构建及配套养殖技术集成与推广实施方案

责任部门:南通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研究推广的必要性

我市白羽肉鸡相关产业成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最迅速、最典型的行业。2022年,全市年末肉鸡存栏1296.16万羽,其中白羽肉鸡802.63万羽,全年累计出栏肉鸡7969.98万羽,其中白羽肉鸡出栏5818.08万羽,白羽肉鸡养殖占肉鸡养殖体量73%。鸡肉总产量13.91万吨,占全市肉类总产量35.6%,高于全省平均值。全市肉鸡规模养殖场502家,规模养殖占比超过97%,年出栏100万以上规模养殖场16家,出栏总量占全市的66%;拥有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泰森禽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大食品(南通) 有限公司等一众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肉鸡生产企业32家,其中祖代肉鸡场8家,种鸡存栏15.56万套,父母代种肉鸡场24家,存栏种鸡212.33万套,种鸡场数量和饲养量均位居全省第一,域内江苏省京海禽业集团为首批国家肉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白羽肉苗鸡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

由于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市白羽肉鸡产业还存在不足。一是市场对鸡肉需求结构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式快餐业迅速兴起,过去饲养的常规系白羽肉鸡已难以满足这种特定的市场要求,有必要进行品种结构调整。二是传统养殖技术和良种要求不相适应。大部分养殖户仍然采用传统养殖方式,饲养设施设备简陋、条件较差,管理粗放,防疫体系不健全,白羽肉鸡生产水平较低,养殖效益较低。三是肉鸡屠宰加工能力不强,产业链终端不完善。我市肉鸡屠宰加工能力一年不到4000万只,而我市肉鸡年出栏能力达到8000万只,肉鸡屠宰产能明显不足,尤其是在肉鸡分割和深加工层面尤为短缺。

二、项目主要内容

(一)技术路线

本项目由南通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各县(区)畜牧兽医站(科)参与,并且联合各养殖、加工主体参加实施。市疫控中心总体规划设计、技术总负责、业务指导、协调推广,各县(区)畜牧兽医站(科)负责项目建设推进、技术指导、技术推广和服务,项目建设主体单位负责项目建设、技术示范推广,养殖主体组织生产,加工主体保证协作机制运行和养殖主体利益。具体技术集成路线如下:(图略)

 (二)主要研究推广技术

1.研究集成白羽种鸡高产技术。创新点:研究智能化及环境控制技术对种鸡生产性能的影响,集成一套综合种鸡高产技术。引进集成智能化种鸡产蛋箱、自动化种蛋传送链,种鸡舍自动环境控制系统,智能孵化系统,雏鸡智能化环境控制等相关技术。

2.研究集成商品肉鸡楼房智能高效养殖技术。创新点:针对我市土地资源紧张,用于畜禽养殖土地用地不足的问题,综合研究楼房养鸡技术,配套相关饲喂技术、环境控制技术、以及粪污处理技术。

3.研究集成层叠式肉鸡笼养技术。创新点:改进肉鸡饲养模式,从目前普遍的平养模式升级为层叠式笼养,提升了单位饲养数量,同时辅助生物防控技术,减少肉鸡抗生素使用。

4.研究集成肉鸡屠宰加工技术。创新点:采用肉鸡低温屠宰技术,减少高温屠宰带来的鸡肉微生物的生长和肌肉组织营养物质的分解,提高鸡肉的嫩度和品质。

5.研究集成鸡粪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点:改善传统鸡粪发酵方式,采用厌氧发酵,集成生物发酵技术,减少发酵过程中臭味、有害气体释放,结合有机肥制作技术,实现鸡粪还田循环利用。

三、项目预期目标

通过项目实施,全市肉鸡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链条更加完善,产业融合更加紧密,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在行业内率先研究集成智能化种鸡生产技术、高效楼房养殖、肉鸡层叠式笼养技术、肉鸡低温屠宰加工技术等一批新技术,肉鸡产业技术和生产水平达到省内一流。

技术目标:编制肉鸡养殖技术规程2套,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相关技术论文2篇,项目实施点综合新技术使用率达到50% ,项目技术覆盖面达到80%以上。

经济效益:全市白羽肉鸡种苗供应能力从肉鸡出栏量由6000万只提升至9000万只,肉鸡种业产值每年提升1亿元;肉鸡屠宰量由4000万只提升到6000万只,每年经济效益提升2亿元。

社会效益:建成肉鸡绿色高效养殖技术研发集成中心,做大做强一批企业品牌,扶持和培育一批肉鸡标准化养殖场,带动全市 200 个养殖场户就业增收。

生态效益:项目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

四、项目实施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级技术推广部门、科研教学单位、相关县(区)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推进工作组,负责项目建设推进,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上下联动,层层落实责任和任务,有效保障项目实施的推进。规范和加强农业项目管理,构建责任明确、运行有序的管理体系,不断提高项目建设和投资效益,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制度,规范项目审核、验收、资金使用等流程,有效保证项目高标准实施。

(二)创新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各类产业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集群项目建设,发挥集群发展效应。加强项目实施过程控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项目绩效考核体系,实行项目进度警示制度。

(三)加强指导服务

一是实施分类指导与服务,加大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力度。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配齐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农技人员培训,提升农技服务水平。组织专家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生产指导、科技培训、信息服务等。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加强典型模式示范推广。二是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技服务,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四)加强科技支撑

一是注重科技创新研发。加强与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二是搭建技术交流平台。依托“江苏省现代肉鸡产业技术体系”等科技平台,建立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升肉鸡产业的科技发展水平。

(五)加强联农带农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为农户增加提供就业岗位,建立企业与农户的紧密合作关系,发展高品质“公司+农户”“公司+经纪人+农户”“公司+合作社+社员”等一体化养殖模式。二是辐射带动农民增收。加强龙头企业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降低农民养殖前期投入,调动农民积极性,带动区域内农民通过肉鸡养殖提高收入。

(六)阶段性实施内容及目标

2023年,大部分建设项目完成开工建设,每年种苗供应能力提升至7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能力提升至5000万只;

2024年,完成建设项目验收,项目投产使用,初步完成技术研究、推广,发表专业技术论文1篇,每年种苗供应能力提升至9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能力提升至6000万只;

2025年,发表专业技术论文1篇,编制肉鸡养殖技术规程2个,推广使用相关技术,项目技术覆盖面达到80%以上;

2026年,完成项目工作总结、技术总结。

五、项目推进机制

为了加速推广种鸡高效生产、商品肉鸡高效健康养殖、肉鸡屠宰加工、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四大类关键技术,有效构建白羽肉鸡现代产业体系,项目组采用多种推进措施。

(一)强化宣传发动,提高技术认知度

提高广大白羽肉鸡饲养场户的认知程度,使他们自觉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是实施好本项目的关键所在。为此,项目组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发动。一是媒体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强化舆论导向,在杂志、报刊上发表专栏文章,为项目实施做足文章、造足舆论。二是会议宣传。针对产业发展动态和业务宣传需要,适时举办学术研讨会、产业汇报会、客户联谊会、节日庆典会等,进行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宣传。三是鼓励企业展出宣传。鼓励企业不失时机地参与展出,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实物、标本、样品、图片、资料,突出地宣传了地方产品和技术科技含量。

(二)广泛聚集科技人才,强化技术集成

项目组充分发挥项目单位与省内教学、科研单位建立多年的人脉关系和合作交流机制,广泛聚集科技人才,为项目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针对我市白羽肉鸡产业现状,组织科技人员就肉鸡品种的引进、扩繁、推广进行深入研究和认真实践,研究集成了种鸡高产、商品肉鸡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并通过省、市、县三级技术推广网络和项目实施单位的系列化服务进行推广,促进了我市肉鸡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三)强化技术培训,促进技术推广应用

采用举办培训班、现场带教、典型引路、委派科技特派员和服务人员上门指导、编辑科教专题电视片、印发宣传资料、参与“三下乡”活动、举办科技集市和科普宣传周活动、参加大、中型会展等多种形式,把标准化新技术送到养殖场户手中。

南通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负责项目总体规划、项目实施及总结验收,联合如东县畜牧总站和海门区畜牧兽医站等单位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项目实施。

具体分工如下:

姓名

单位

职称、职务

承担工作

刘宗华

南通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推广研究员、主任

全面主持

杜方均

南通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高级畜牧师

组织实施

曹钱婧

南通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兽医师、副主任

协调实施

高晓聪

南通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高级兽医师、副主任

协调实施

陆宏辉

海门区畜牧兽医站

高级兽医师、站长

域内实施

俞小波

如东县畜牧总站

高级畜牧师、副站长

域内实施

周娟

南通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高级兽医师

参与

陈丹

南通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高级兽医师

参与

夏义忠

南通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高级兽医师

参与

熊倩倩

南通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畜牧师

参与

陈洁

南通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兽医师

参与

史蕾

南通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兽医师

参与

沈向荣

南通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兽医师

参与

陈为民

南通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助理兽医师

参与

六、项目资金来源

项目属于农业农村部苏系肉鸡产业集群项目,实施期限2021年至2023年,资金来源主要为中央农业专项转移支付,实施建设项目9个,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累计投资为1900万元,每年项目资金根据江苏省苏系肉鸡产业集群项目年度资金和项目实施方案下发。

附件7:

基于保持生态的滩涂贝类采捕机械示范应用实施方案

责任部门:南通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

一、研究推广的必要性

我市是蛤、蛏等埋栖贝类养殖大市,采捕作为埋栖贝类养殖的关键环节,采捕技术和装备的先进性和生态性直接影响贝类养殖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一是滩涂贝类机械化采捕有利于减少劳动力。目前南通养殖区滩涂贝类收获基本上都是采用人工方式,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恶劣,作业时间不固定,造成了用工短缺,后继乏人现象,滩涂贝类养殖企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用工荒。二是滩涂贝类机械化采捕有利于提高作业效率、增加收益。采用人工收获方式,作业时工人穿靴子或赤脚在滩涂作业,行走不便,收获工效低,收获机的作业效率约为人工作业效率的10倍。此外,人工收获滩涂贝类,经潮涨潮落,难以分辨已收获区和未收获区,收获机加装定位装置,可在作业时有效降低重采、漏采率,提高经济效益。三是滩涂贝类机械化采捕有利于保障海洋生产安全。机械化采捕可大大减少滩涂贝类收获作业人员数量,避免数百人下滩作业可能带来的群死群伤生产事故,且滩涂贝类收获机均配备救生衣及定位装置,在滩涂出现意外状况时转场速度加快,对保障作业人员安全意义重大。

二、项目主要内容

(一)本项目拟重点解决的具体技术问题

1.贝沙分离技术。按滩涂贝类不同季节的埋栖深度,将贝类从滩涂沙土中滤出,保证分离效率。

2.机械收获减损技术。在保证作业效率的前提下降低破损率、保证清洁度。

3.保护性收获技术。要保证作业时不对滩涂贝类生命体征产生影响。

(二)解决方案

本项目试验示范的滩涂贝类收获机的关键技术是采用铲板式采掘的方式,随后进行输送,接着使泥沙和贝类分离,再将泥沙及不合格贝类筛除,留下需要的合格产品,最终合格产品进入到收料装置完成收集工作等一系列的工序。在达到预期作业效果情况下,通过召开现场会及技术培训会等形式,进行宣传引导,并通过相关资金政策,激发各养殖主体及服务组织购机热情,提升机械保有量和技术覆盖率。

三、项目预期目标

将在南通沿海滩涂文蛤规模养殖区域建2个以上试验基地,每个基地面积超200亩,总示范面积400亩以上。通过试验示范两种不同机型滩涂贝类采捕机,进一步验证贝类收获机在南通地区滩涂作业的适应性,并通过生理生化体征实验,确定机械收获对文蛤生命体征的影响,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制定滩涂贝类采捕机操作规程或采捕作业规范。召开现场演示会1次以上。发表论文1—2篇。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在南通地区适应性好的滩涂贝类采捕机械并进行推广,使保有量超过30台,我市滩涂贝类采捕机械化率达74%。

四、项目实施措施

(一)申报项目

今年联合江苏省农机具应用开发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如东县农机推广站、启东市农机推广站等单位,申报了本年度江苏省农机装备及示范项目,争取项目资金支持,获得技术支撑。目前江苏省农机装备与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已立项 (NJ2023-35)。

(二)试验基地建设与试验机性选择

在如东县、启东市建设2个试验示范基地进行贝类收获机生产适应性试验,联合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文蛤实验室完成贝类生理生化试验。目前选择的两款试验机具为“贝牧”系列采贝机和自走式滩涂贝类采捕机。

(三)阶段性实施内容及目标

2023年07月至2023年12月,细化实施方案,确定试验基地;

2024年01月至2024年06月,进行收获试验及生理生化试验,召开1次现场演示会;

2024年07月至2024年12月,根据生理生化试验结果,对机械进行分析研究;

2025年01月至2025年12月,完成试验报告,制定滩涂贝类采捕机操作规程或采捕作业规范,进行机具及技术推广,撰写技术论文,完成项目任务,结题验收,进行成果鉴定。

五、项目推进机制

(一)现有的研究工作基础

南通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早在2019年就对南通市滩涂贝类采捕机械化前景进行调查研究,探索滩涂贝类采捕作业时,机械换人的可能性,并先后引进不同类型滩涂贝类采捕机进行实地作业试验。在试验过程中,针对不同采捕机械作业模式,与生产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研讨。2020年,南通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邀请了生产企业,在如东长沙沿海滩涂进行收获演示会。演示会邀请农业机械、渔业安全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海洋水产养殖方面的专家参加,对滩涂贝类收获机械化方式进行研讨,并提出意见建议。2021年以来,南通市农机推广中心多次与生产企业进行滩涂贝类采捕机械现场演示活动,在现场作业过程中,协助生产企业完成企业标准制定及发布。

(二)成果实施具备的人才队伍

在南通市农业农村局党组的领导下,成立专门的滩涂贝类采捕机试验示范项目专项小组,农机推广中心卢少颖、肖颖两名高级工程师分别为项目组执行专家及项目负责人。南通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牵头,联合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机具开发应用中心等单位进行技术攻关,涉及农业机械、渔业水产、财务会计等相关专业,项目组成员有着过硬的专业技术、丰富的经验和很强的责任心,对项目的顺利执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具体分工如下:

姓名

年龄

职务职称

工作单位

承担任务

卢少颖

41

高级工程师

南通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

执行专家

肖颖

51

高级工程师

南通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

项目负责人

朱虹

45

研究员

江苏省农机具应用开发中心

技术指导

陆建

47

正高级工程师

南通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

技术指导

蔡小荣

46

工程师

如东县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

试验示范

徐荣

40

工程师

启东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试验示范

商桂焜

42

工程师

如东县渔政监督大队

试验示范

沈丹波

45

高级工程师

南通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

试验示范

吴杨平

41

研究员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生化试验

孙磊

30

工程师

南通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

技术指导

蒋婷婷

38

工程师

江苏省农机化服务站

试验示范

符小军

47

工程师

如东县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

试验示范

宋鹤

33

工程师

南通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

试验示范

张健

35

工程师

启东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试验示范

於海明

50

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

技术指导

陈爱华

57

研究员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生化试验

张志东

28

助理农艺师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生化试验

钱燕

50

助理会计师

南通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

财务管理

姜飞

53

助理工程师

如东县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

试验示范

邵海兵

47

工程师

如东县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

试验示范

涂莉

45

高级工程师

南通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

试验示范

朱洪霞

23

助理工程师

南通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

试验示范

陈楠

37

助理农艺师

启东市东海镇综合服务中心

试验示范

季晓露

37

经济师

如东县长沙镇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局

试验示范

赖宗辉

28

助理工程师

南通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

试验示范

六、项目资金来源

2023年江苏省农机装备与示范项目 (NJ2023-35),50万元;南通市 2021年购机补贴资金(《关于申请拨付 2021年无人驾驶插秧机和自走式滩涂贝类采捕机示范应用奖补资金的函》),96 万元;如东县2023年购机补贴资金,总金额不超过 100 万元(东农复〔2023〕23号)。

附件8:

江苏沿海地区优质水产品的品质与养殖环境抗生素残留检测标准研究实施方案

责任部门:南通市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一、研究推广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安全也越来越重视,而相关质量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对于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产业稳定发展、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现行有效的国家级产品标准主要涉及“三品一标”体系中的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其中包括产品标准、安全限量标准、品质相关标准、检测技术标准以及加工标准等,品质方面的指标相对匮乏,有待进一步补充完善。

据文献报道,水产养殖被认为是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水产养殖环境中抗生素的残留问题不容忽视。这些残留在地表水环境中的抗生素,可通过河流输入、地下水等方式进入环境,成为环境中抗生素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现有的标准体系中,仅有水产品中抗生素残留相关标准和土壤环境中部分抗生素检测标准(NY/T 3787-2020、SC/T 9436),缺乏科学有效的养殖水环境的抗生素检测标准。

二、项目主要内容

(一)南美白对虾品质研究

南美白对虾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虾类之一,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和2种半必需氨基酸,与此同时,富含有益于人体的多种维生素及钙、铁、锌、硒等矿物质。我省是全国6个主产区之一。近五年国际上针对南美白对虾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涉及质量安全与营养评价的较少,国内涉及南美白对虾的质量安全与营养评价的研究文献不足1%,缺乏南美白对虾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标准。

本研究选取南通本地有一定规模的小棚和外塘南美白对虾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色泽、水分分布、虾青素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肌原纤维蛋白以及微量元素的研究,得出南通养殖南美白对虾的主要营养成分构成,进而对江苏范围内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主要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江苏地区养殖南美白对虾营养成分的完整报告。

(二)养殖环境中抗生素残留研究

中国作为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总面积高达719万hm2,产量占据全球总产量的61.2%。随着高密度养殖技术的应用,养殖塘水质极易恶化,鱼虾频繁发病甚至死亡。抗生素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可以有效治理和预防鱼虾疾病,因而成为水产养殖的必备药物。在水产养殖中,抗生素往往过量使用,抗生素投加后,超过75%的原药和代谢物进入水体,并在底泥中蓄积。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淡水抗生素的污染种类以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主,它们在典型湖泊水体、沉积物和有机体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从污染程度上看,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污染程度最为严重;从受污染介质的风险上看,沉积物对抗生素污染的富集使其对环境的潜在风险高于湖泊水体;从污染成因上看,人类活动对湖泊抗生素污染的影响巨大,人口稠密的中国东部地区流域抗生素排放密度远高于西部地区流域。

本研究主要立足于南通现有的养殖环境,建立相关的水质和沉积物中的抗生素检测方法,进而将相关检测方法推广到全省水产养殖环境中,通过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比对,最终确立科学、准确的水产养殖环境中抗生素的残留检测方法。

三、项目预期目标

研究不同养殖模式下南美白对虾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建立统一的南美白对虾营养品质标准;建立不同水体(淡水、海水、半咸水)中水产养殖抗生素残留检测方法,申报养殖尾水中抗生素残留检测地方标准。

计划利用3年的时间,完成相关研究工作,发表科研文章5篇以上,申报省级技术标准1—2项。

四、项目实施措施

2023年11月—12月,成立项目实施小组;

2024年1月—3月,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和工作目标;

2024年4月—2025年7月,明确人员分工和推进机制,定期调度项目实施进度;

2025年8月—12月,成果汇总;

2026年1月—3月,项目验收总结。

五、项目推进机制

南通市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牵头,联合南通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省水产质量检测中心等单位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项目实施。

具体分工如下:

姓名

学历

专业

单位

职称

本项目中承担的工作

黄强

硕士

农药学

南通市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高级工程师

负责项目整体协调推进,资金落实等事项

万夕和

博士

微生物学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研究员

总体负责南美白对虾品质研究,探索建立相关品质标准

朱晓华

硕士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江苏省水产质量检测中心

研究员

总体负责相关环境中抗生素检测方法的建立,推动申报省级地方检测标准

杨洪生

硕士

环境科学

江苏省水产质量检测中心

副研究员

负责实施相关环境中抗生素检测方法的建立

刘崇万

硕士

食品科学

江苏省水产质量检测中心

助理研究员

负责具体实施相关环境中抗生素检测方法的建立

黎慧

硕士

海洋生态学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副研究员

负责具体实施南美白对虾品质研究,探索建立相关品质标准

王雨琪

硕士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南通市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工程师

负责具体实施南美白对虾品质研究,探索建立相关品质标准

张静波

硕士

食品科学

南通市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高级

工程师

负责实施相关环境中抗生素检测方法建立和推动申报省级地方检测标准的具体工作

徐汇宏

本科

海洋技术

南通市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高级

工程师

负责具体实施南美白对虾品质研究,探索建立相关品质标准

陆悦

本科

水产养殖学

南通市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助理工程师

负责具体实施南美白对虾品质研究,探索建立相关品质标准

朱正华

本科

水产加工

南通市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工程师

负责实施相关环境中抗生素检测方法的建立的具体工作

六、项目资金来源

项目结合中心现有项目资金和新申请资金两部分开展,预计投入20万元,其中,中心自筹项目资金10万元,新申请资金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