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农村行业动态 > 渔业渔政

做精做特海洋渔业产业,加快建设“南黄海蓝色粮仓”

来源: 新华日报 发布时间:2024-12-20 字体:[ ]

近年来,南通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国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大食物观、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今年5月省委省政府在南通市召开的全省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精神,以及11月南通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海洋强市工作推进会精神,聚焦薄弱环节和短板弱项,突出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细化发展思路和政策举措,因地制宜培育海洋渔业新质生产力,重点在渔港经济区建设、海洋牧场创建、深远海养殖探索、水产种业发展上持续发力,更大力度经略海洋、耕海图强,做精做特海洋渔业产业,加快建设“南黄海蓝色粮仓”,扎实推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一组数据凸显了南通海洋渔业业绩不俗。去年,南通实现海洋生产总值近2500亿元、约占全省1/4,位居全国主要沿海城市前列。实现海洋渔业总产值360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近15%。全市海水养殖面积122万亩,实现海洋水产品总量63.3万吨,占全省45%,海洋捕捞产量22.4万吨,占全省53.6%,海水养殖产量38.9万吨,占全省40.9%,海水养殖面积、海洋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全省第一。截至今年11月底,南通实现海洋水产品总量62万吨,同比增长3.3%,其中海洋捕捞产量23.5万吨,海水养殖产量38.5万吨。

举措有力,海洋渔业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南通位于沿海和长江经济带的“T型”交汇点,拥有海域面积8949平方公里、海岸线276公里。通江达海的独特自然禀赋,培育出了中华绒螯蟹、鳗鱼苗、紫菜、文蛤、南美白对虾等地方特色品种,并闻名全国,逐步形成了养捕加、产供销为一体,彰显南通特色的“鱼虾蟹贝藻经济”。

经略海洋、耕海图强,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渔业发展,并将海洋渔业作为沿海高质量发展蓝图的重要板块进行谋划,将发展海洋渔业产业作为加快打造全市现代海洋产业集群的重点任务来抓,形成了卓有成效的产业特色。

“融”的态势更加明显。全产业链发展。打破海洋渔业一二三产边界,拓展传统渔业功能,推动渔业生产、加工流通、品牌建设、休闲渔业等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海水养殖支柱产业条斑紫菜拥有从种苗培育、海上栽培、产品加工、市场营销和标准化管理等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如东县获“中国条斑紫菜第一县”称号。全市拥有水产加工企业369家,其中规模以上有149家,获ISO质量体系认证19家、HACCP认证23家。创建自主品牌。“南通长江河豚”“吕四海蜇”“如东条斑紫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金和屋”海苔获省优秀企业产品品牌,“仙缘”牌黄泥螺入选省农业品牌目录。发展休闲渔业。发展休闲渔业单位357家,获认定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5家,洋口港-东凌段海湾入选省级美丽海湾,吕四“仙渔小镇”入选全省首批特色小镇,吕四港镇获评全国“最美渔村”。

“种”的基础更加牢固。大力发展具有“江海特色”的水产种苗产业,紧紧围绕紫菜、文蛤、刀鲚、暗纹东方鲀、南美白对虾等特色品种,积极培育“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育种创新能力和全市良种覆盖率持续提升。制定种业提升方案。围绕种业振兴目标,制定《南通市水产种业建设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实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种业创新攻关、种业企业扶优、供种繁育能力提升、种业市场净化“五大”工程,着力构建产学研推相结合,“保、育、繁、推、管”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水产种业发展新格局。育成水产新品种。先后建成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3家,2家企业入选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培(选)育条斑紫菜“苏通1号”、条斑紫菜“苏通2号”、暗纹东方鲀“中洋1号”、脊尾白虾“科苏红1号”、黑鲷“苏海1号”、文蛤“苏海红1号”等新品种。培育发展后备品种。省海洋水产研究所银鲳人工繁育团队12年精耕细作,成功完成银鲳全人工繁殖,首次在省内实现批量化繁育。如东周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进行大黄鱼“南卵北繁”试验,培育大黄鱼苗种1650万尾。全市水产苗种良种覆盖率80%以上,水产种业产值超30亿元。

“新”的底色更加靓丽。海洋渔业生产布局不断优化。重点发展海洋虾蟹类和经济贝藻类产业,努力提升潮上带池塘养殖能力,稳定潮间带贝类、条斑紫菜等养殖面积,拓展潮下带渔业发展空间,促进海水养殖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结合实际情况,对如东县、通州湾示范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进行修编,增加海水养殖发展空间29万亩。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启东吕四港海洋牧场项目已投放人工鱼礁3.15万空方,共计完成投资1889万元,已完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申报各项准备工作。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谋划产业高度融合的现代渔港经济区,推进渔港产业转型升级,编制《启东市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2022—2030年)》《启东市吕四省级渔港经济区三年期实施方案》,积极申报省级渔港经济区,于8月底在省农业农村厅专项立项。项目区域面积5.7平方公里,总投资5.5亿元,争取到省级财政资金2亿元。目前正在进行施工勘察设计、招标等前期工作。探索深远海养殖。探索开展海上牡蛎吊养、大黄鱼网箱养殖,如东周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自主投资建成大黄鱼育苗车间、钢质船型渔排和钢质圆盘型网箱等深远海养殖设施,养殖舱水体2800立方米,养殖大黄鱼约30万尾,牡蛎浅海吊养也取得初步成功,使得具有南通特色的“蓝色粮仓”不断丰盈。

虽然南通市海洋渔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个别方面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受资源要素等方面因素制约突出。如渔港经济区建设进度不快、产业融合发展不足,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原因导致南通缺少适宜海上养殖的经济鱼类品种,海洋牧场建设规划自然条件相对不足等。

突出重点,推动海洋渔业经济发展壮大

南通将继续做好“海洋渔业+”文章,以沿海水域滩涂高质量利用为主线,以推动重点项目落实为抓手,围绕特色品种产业链进行强链、补链、延链,积极探索深远海养殖,稳步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开展鱼种选育、养殖装备等关键技术攻关,持续提升渔港能级,依托2个国家中心渔港和5个一级渔港,梯次培育国、省级渔港经济区,江海联通、陆海统筹,建设多产融合型海洋渔业板块。到“十五五”末,基本完成沿海渔港经济区规划,初步建成集避风锚泊、装卸补给、渔业生产、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渔港贸易、文化休闲、综合管理于一体的现代渔港集群,建成1处“资源养护+休闲渔业”国家级海洋牧场,实现海洋渔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梯次开展渔港经济区建设。加快建设各有定位、各具特色的吕四中心渔港和洋口中心渔港,同步推进一级渔港、二级渔港升级改造。加快完成启东市吕四渔港经济区3年(2024—2026年)规划任务,稳步推动启东市吕四渔港经济区2024—2030年规划逐步落地,加快如东洋口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项目编制、申报工作。2025年争创启东吕四渔港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和如东洋口沿海渔港省级渔港经济区,到“十五五”末,力争建成两个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和一个省级渔港经济区,形成集渔船避风补给、渔货交易、冷链物流、海洋药物、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现代渔港集群。

打造海水种业振兴南通样板。组织开展鱼种选育、养殖装备等关键技术攻关。建设海水种业繁育基地,补齐海水鱼育种短板,组建育种创新技术平台,构建海水种苗产业和重点品种育种体系。实施水产种业企业扶优工程,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繁育装备、物流网络等升级改造,建设一批水产种业育繁推企业。遴选一批体制机制活、展示效果优、带动能力强的优良品种试验推广基地,建立优良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协作机制,持续提升水产养殖良种化水平。重点围绕暗纹东方鲀、大黄鱼、银鲳、绿鳍马面鲀、拟穴青蟹等良种选育、苗种孵化、大规格苗种培育、装备研发、饲料等开展全链条创新,努力培育大黄鱼、银鲳育繁场。

积极稳妥建设海洋牧场。争创启东吕四港国家级海洋牧场,申报成功后,加快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统筹国家级、省级奖补资金,计划再投资2598万元,到2026年,完成建设在线监测信息化系统、管护航标、多功能管护平台等,建成“资源养护+休闲渔业”国家级海洋牧场。同时,围绕养殖设施、养殖品种、养殖模式等课题,大力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推动陆海接力有机衔接,服务于海洋牧场建设;开展“养殖+风电”“养殖+休闲”等新模式试点,推动海洋牧场与各产业要素有效深入融合。

探索发展深远海养殖。与近海养殖相比,深远海养殖远离大陆,既要面临更为复杂的气象和水文水质条件,也要考虑养殖品种的经济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保证养殖收益以及足够的成本分摊空间,这就对深远海养殖科学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深远海养殖虽有一定程度发展,但相关基础研究仍较薄弱,发展模式不成熟,投入远远大于产出。对此,将充分借鉴外地建设经验,解决好发展弱项短板问题,稳妥制定深远海养殖试验方案,抓好项目招商、引导民营资本投资,参与深远海网箱养殖试验、陆基产业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探索研究。周海公司将申请“海上牧场”养殖项目用海,计划投资1.5亿元,用一年时间,在现有基础上,围绕大黄鱼、牡蛎养殖,建成5000亩大黄鱼离岸仿野生生态养殖系统和5000亩牡蛎海上高效笼养系统,形成陆上繁育、海上养殖、海陆衔接、产业完整、效益显著的万亩“海上牧场”。(撰稿人:张杰、王海骁、朱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