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农村行业动态 > 农作物生产

2025年全市小麦秋播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来源: 南通市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 发布时间:2025-10-13 字体:[ ]

去年秋播以来,全市各级强化“四良”集成推广,扎实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夏粮单产和总产实现稳中略减,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为高质量推进今年小麦秋播工作,我站组织专家会商研判,制定本技术意见,供各地参考。

一、总体思路

紧扣“精耕、控播、镇压、调肥、综防”关键技术,主抓小麦播种质量,坚持“五适”播种,建立适宜群体起点,培育冬前壮苗。重抓春季高效田管,坚持精准施肥,构建高光效群体,培育壮秆大穗。狠抓病虫草综合防治,坚持“一喷多防多促”,实现“足穗、大穗、多粒”。

二、稳定播种面积,确保夏粮基础

小麦是我市夏粮的主导作物,面积占比82%,产量占比达90.6%,稳定小麦面积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各地要根据粮食安全任务目标,统筹农业结构调整、地方特色产业和耕地轮作试点等因素,优化区域种植布局,确保小麦面积种植稳定在290万亩。

三、明确主推品种,优化品种结构

按照市场化导向、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要求,科学规划小麦品种布局,每个县(市、区)主推2~3个主导品种。推荐选用镇麦12、扬麦25、镇麦18、扬麦34、扬麦30等高产优质多抗春性红皮小麦品种。

四、落实关键技术,提高秋播质量

(一)大田耕整

优先选用100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备北斗导航系统或高水平农机手作业,实现“切碎、撒匀、深埋、压实”,做到草土混匀。

1.碎草匀铺。前茬收获留茬高度与碎草长度不超过10cm,切碎抛撒均匀;留高茬田块应采用专用秸秆粉碎机进行粉碎作业。

2.灭茬埋草。采用耕翻或深旋耕等方式埋草整地,耕翻深度20~30cm,减小还田不利影响;旋耕埋草深度≥15cm,确保土壤秸秆覆盖率≥90%。

3.精细整地。通过适当的旋、耙方式进一步整平田面,使田面平整、上虚下实、表土细碎,高低差不超过3cm。

(二)播种作业

1.适期播种。适宜播期为10月25日~11月10日,确保于11月15日前完成播种。

2.适量播种。适期播种宜采用精量、半精量方式,亩基本苗控制在14万~16万之间(一般斤种万苗,具体播量依发芽率调整)。迟于11月10日播种的应适当增加播量,一般每晚播1天增加0.5~1万基本苗,11月15日前最多不超过20万,最迟田块不超过25万。同时,要结合土壤墒情与还田质量等因素适当调节播量。

3.适墒播种。小麦播种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5%左右,判断标准为“抓土成团、轻丢即散”。墒情不足时应及时沟灌洇水,速灌速排,促进齐苗;土壤过湿或遇连阴雨应及时清沟排水,防止烂耕烂种。

4.适深播种。坚持“墒足宜浅、缺墒稍深”原则,防止播种过深或露籽。适墒条件下播深以2~3cm为宜,墒情不足时以3~4cm为宜。

5.适机播种。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播种机型,推荐采用精量播种、电控排种、智能监测等高性能装备,扩大机械条(带)播面积,确保播深一致,避免深籽、露籽、丛籽。在保证还田和整地质量基础上,可选用复式作业机,一次完成旋耕、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

6.适墒镇压。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进行镇压,耙实土壤。秸秆还田地块尤应强化镇压,破碎土块、弥合缝隙,避免整地不实导致播种过深、跑墒、冻害等问题,切实提高整地质量。

7.配套沟系。“麦田一套沟,从种喊到收”。播后应及时机械开沟,确保内外三沟连通,较长田块要加开腰沟,确保灌排降渍顺畅。

(三)田间管理

1.精确定量施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与种肥同播等技术。目标亩产500~600公斤,亩施纯氮16~18公斤。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基肥采取复合肥加尿素或小麦专用缓释肥。秸秆还田田块基肥亩增施纯氮2~3公斤,防止秸秆腐熟引起生理性缺氮。

2.病草害综合治理。

种子处理:全面推广种子包衣或药剂处理,杜绝“白籽”下田。针对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等,可选用氰烯菌酯、苯醚甲环唑等种衣剂进行拌种或包衣处理。

化除除草:坚持“封杀结合、以封为主、科学选药”策略。播后芽前墒情适宜时,选用氟噻草胺、丙草胺、异丙隆或氟噻·吡酰·呋等进行封闭除草。越冬前杂草达标田块,要及时依草相适时开展化除,避免在寒流来临前后3天内用药,防止冻药害发生。

3.抗逆应变。针对秋播期间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应提前制定抗逆播种预案,积极落实开沟降渍、浅旋撒播、板茬直播及飞播等措施,保障播种进度。根据群体长势,可酌情考虑喷施烯效唑、烯效·甲哌鎓等生长调节剂,调控群体规模、调节基部节间生长量,增强植株抗逆能力。(撰稿人:任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