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农村行业动态 > 农机发展

天地协同 轨道吊运 南通海安春耕备耕增“智”提“效”

来源: 海安快讯 发布时间:2025-04-16 字体:[ ]

春日好风光,田野农事忙。”眼下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期,在稻麦单产水平连续19年全省领先的海安,今年春耕备耕大力推广智能农机,建设大型高标准农田作业设施,以智慧农业带动春耕增产提效。

1.png

“通过卫星遥感,现在我能得到的数据,我这块地高低落差在34厘米。”说话的是海安大公镇一家庭农场负责人周小兵,他承包了1000亩农田种植水稻,当前正利用卫星平田技术平整秧池,为五月份的育秧做准备。拖拉机牵引“卫星平地机”,通过搭载的北斗系统实时采集地形数据,平整地块高低相差34.49厘米,平整目标高度海拔15.047米,智能控制器立即将这些数据转化为作业指令,液压装置自动调节刮土铲高度、搬运土方,实现“厘米级”精准作业,使得土地平整高低差控制在2厘米内,较传统方式效率提高5倍以上,平整合格率跃升至98%以上。2亩多的秧池,周小兵四十分钟就完成平整。周小兵介绍:“没有卫星平整机,我们要用水来平整。先要上水然后找平,找平好了,还要把水放掉,然后要晒几天,晒干了才能开沟。等到后期的育秧用水的时候,卫星平整地块比原先的要节约用水25%——30%,还能育好秧苗,出苗率高。”

2.png

在南通2000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吊机正在安装轨道式运秧系统,绿油油的麦田里出现了橙红色的“巨人”,它宽40多米,高6米多,四台吊机犹如张开的手臂,建成后,可以在已经铺就的400多米钢轨道上“行走”。轨道式运秧系统是首个“大田定制”农机,投入400多万元,今年2月份开建,预计四月下旬启用。南通季和米业智慧农场负责人刘林说:“我们传统的育秧在秧盘在室内进行暗化,出苗之后需要人工一块一块搬到田里并且摆好,现在我们有了这个运秧系统,可以实现秧盘从这从车间到我们的秧池机械化的作业,就是大大的节省了人工提高效率。”

3.png

近年来,海安农机部门围绕大型化、智能化、绿色化,积极开展各类农机具推广、培训活动。目前,海安各类农机具保有量在7.6万台左右,今年“三夏”期间预计投入农机具1万台套以上,其中智能化农机在1500台以上。海安市农机推广站站长赵月军表示:“在粮食生产实现全程全面机械化的基础上,我们海安大力推广智慧农机,通过智能化农机提高我们的作业质量,提高农机作业应该用管理水平,助推我们粮食生产单产提升。”